搜索关键词
行业新闻
新闻中心
影响印花糊料性能的工艺因素
来源: | 作者:总经办 | 发布时间: 2013-02-26 | 141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印花色浆是由印花原糊加水、染料、助剂和化学药剂,经过搅拌拼混而成。印花色浆印到织物上后,原糊作为色浆的增稠剂和传递的主要介质,在印花过程中,有各种工艺因素会影响印花糊料的性能。

1.加水稀释

原糊加水稀释时,它们的黏度一般均会下降,但不同流变性能的原糊,稀释对其黏度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。

牛顿型流体是属抗稀释性好的原糊,加水稀释时黏度变化不大,例如低聚合度的褐藻酸盐、阿拉伯树胶。塑性和假塑性流体,它们在加水稀释时黏度变化大,属于抗稀释性能差的原糊,例如小麦淀粉、油/水型乳化糊等。不同浓度的原糊,它的抗稀释也有些差异。

2.染料、助剂、化学药剂加入的影响

调制印花色浆时,根据印花工艺设计的要求而加入各种不同的染料、助剂和化学药剂,由于这些化学药品的加入,将使色浆的黏度发生变化,甚至产生凝胶化、沉淀等变化。

原糊中加入染料、助剂、化学药剂所发生的变化,除由于正负离子关系形成凝胶化外,造成原糊黏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脱水作用、溶剂作用、填充作用以及形成结构的变化等,其结果使其流变性能发生变化,影响印制性能。为此,在工艺设计时,必须根据染料、助剂的性质,合理地选择糊料。

3.搅拌对原糊的影响

对假塑性流体来说,它的黏度随着搅拌时转速的加快和时间的延

续而下降,但对近似牛顿流体来说,搅拌对其黏度下降的影响就较小。

4.汽蒸对原糊的影响

染料色浆印到织物上后,要获得高的固着效果,汽蒸时所处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因此,汽蒸过程是印花工艺的重要环节。染料对织物的上染、固着以及各种染化料的化学反应,几乎是在汽蒸过程中完成的。

汽蒸时,染料要透过原糊的膜层,向纤维表面转移,影响原糊对染料向纤维的转移因素有:

(1)转移速度。为了促进汽蒸时染料向纤维迁移,糊料的浆膜要薄,具有适当的吸水性,促使染料以水为介质向纤维方向浸润扩散,而容易上染。

(2)染料转移的数量。各种不同糊料对染料有不同的吸附性能和亲和力,因此,染料能够从原糊膜层转移出来的数量也就不同。

织物经印花后,印花色浆的膜层不是完全与纤维接触,而是有间隙存在,在高温汽蒸时,染料有以下几种情况上染于纤维。

①浆膜与纤维接触部分。染料通过浆膜所吸收的水分溶解、分散而扩散于浆膜与纤维接触处,迁移于纤维内侧,移染固着。

②浆膜与纤维不接触部分。浆膜内侧表面处的染料由于对纤维的亲和性而向纤维侧移动,吸附或染着于纤维。

③浆膜外侧表面的染料需要通过浆膜所吸收的水分溶解、分散,扩散于浆膜内而达到浆膜内侧,然后染着在纤维上。

汽蒸时,染料从原糊中的转移是多种效应的综合,它既与原糊有关,也与染料的扩散性能有关。对原糊来说,在汽蒸中达到染色平衡时,各种原糊的染料转移量大致为:醚化淀粉>褐藻酸盐>醚化植物胶>印染胶>龙胶>纤维素醚。

5.工艺条件对脱糊的影响

织物经印花、汽蒸后,原糊作为印花色浆的增稠剂和传递介质的作用已经完成,从而被水洗去除。而糊料的易洗除性,除糊料的可溶性能外,还受到不同工艺条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。

(1)原糊品种的影响。印花用的原糊大致可分可溶性原糊和不溶性原糊两种,由于两者的水溶性能不同,其脱糊过程也就不同。低聚合度的褐藻酸盐是典型的可溶性原糊,小麦淀粉是典型不溶性原糊。

(2)固着工艺的影响。织物印花后的固着处理工艺的不同,也会影响到原糊的易洗除性。一般离子型的糊料较易脱糊,非离子型的胶类或淀粉则较困难。尤其用常压高温或高温培烘工艺时,这种差别更为显著。

(3)织物品种的影响。纤维的亲水性能、织物组织光滑程度的不

同,给原糊的易洗除性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。疏水性纤维比亲水性纤维的脱糊性能好,表面光滑的织物比表面粗糙的织物脱糊率高。脱糊率可采用称取未脱糊印花织物水洗前后的重量,用减量法来计算脱糊率。